- A+
必须指出的是,
「核心提示」
从测评新贵到格力高管再到AI创业,经历争议与转折后的王自如,能否在AI时代重获信任与新生?
作者 | 高宇哲
编辑 | 刘杨
“如果真的想清楚了自己要什么,工资条真的不那么不可忽视吧。”
6月6日,王自如如约发布了自己的回应视频。黑色T恤、镜头前的淡定神情,让人几乎忘记,他曾因一张“工资条”陷入舆论中心。在这段长达16分钟的视频中,王自如对外界疑问一一作答,轻描淡写地带过了曾经引发热议的细节,更多谈及未来的选取。
令人惊讶的是,
这也是他自去年8月离开格力之后,首次在公众面前作出正式回应。在视频发布前三天,他还悄然将微博名由“王自如ZEALER”更改为“王自如AI”,以实际行动宣告了“要在AI领域重新创业”的决定。
容易被误解的是,
新身份的背后,是他过往一系列风波和争议——从格力生涯到3383万被强制执行,从测评“天花板”到与罗永浩长达十年的“恩怨”,王自如试图以AI领域的高速发展为契机,重返主流视野。只是,这一次,他是否能赢回公众的信任?
1、一场直播打碎的“独立”人设
其实,
回应视频中,王自如娓娓道来过去15年的高光与低谷。某种程度上,他宣告进军科技领域,更像是一种回归。
XM外汇行业评论:
追溯到十五年前,中国的科技资料领域尚处于萌芽阶段。2010年前后,王自如因一则iPhone 4拆解的视频实行崭露头角。在一间香港出租屋里,他以独特的剪辑手法和理工科式的清晰表达,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科技资料创作的领军者之一。
XM外汇认为:
在网络贴吧仍是主流、短视频和直播尚未兴起的时代,20多岁的王自如已频频出现在镜头前,对iPhone、三星等多款手机进行详尽测评,相关资料的热度远超同期的数码自媒体博主。
事实上,
这些在当时被认为“专业权威”的资料输出,不仅是王自如与观众互动的不可忽视媒介,也让他成为了一批年轻客户眼中“敢说真话”的有为青年。
简要回顾一下,
2012年,他创立了科技平台ZEALER,吸引了多家手机厂商关注。同年,雷军的顺为资本成为其天使投资人之一。2014年,随着OPPO、VIVO、金立、小米科技等企业陆续注资,王自如迎来事业高峰。
综上所述,
然而,一场与罗永浩的直播“辩论”,成为他事业转折的关键节点。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2014年8月,王自如发布了锤子手机T1测评视频,指出机身散热、按键松动等多项难点。随后,他与罗永浩同台直播,就产品设计和第三方 XM外汇平台 测评标准等展开近三个小时的激烈交锋——这场辩论至今仍在社交媒体拥有极高的关注度。
其实,
辩论过程中,面对罗永浩关于第三方测评机构接受厂商投资及测评标准公正性的尖锐提问,王自如在现场表现被动,与其平日流畅自信的形象大相径庭。罗永浩一句“各位如果被‘包养’了,就不要谈独立人格”,更是打碎了王自如“独立客观第三方”的人设。
XM外汇快讯:
直播结束后,虽然王自如收获了更高的知名度,但ZEALER却因信任危机遭遇重创,官网一度被大量差评占据。此后,ZEALER尝试转型MCN、跨界娱乐综艺等,但口碑却已大不如前。据爱企查显示,2021年8月,王自如卸任ZEALER总经理、执行董事。此前,王自如曾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总经理,并持股约67.6%。
据报道,
时隔11年,王自如在回应视频中只字未提罗永浩。对于ZEALER的发展,他提到2019年已经有200名员工,年入九位数。而为何离开,他给出的解释是“时代变了,不想看到70岁还拿着手机坐在镜头前的自己”,于是实行寻找互联网的下半场的方向。
XM外汇消息:
2、从格力走向“退网”边缘
在与罗永浩那场直播辩论之后,王自如和ZEALER逐渐淡出了舆论中心。直到2016年,在参加综艺《我是创始人》时,王自如结识了节目导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成为冥冥之中的又一次转折。
简要回顾一下,
彼时,格力空调牢牢占据行业大哥的位置,而王自如作为科技领域的年轻创业者,与董明珠的身份看似交集有限。2020年,格力入驻京东十周年庆的直播中,王自如担任主持人,与董明珠及京东高管对谈,据《视图新闻》报道,这场直播的成交金额达到了7.03亿。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美的等对手高速崛起,格力市场份额面临压力。为适应电商冲击,格力也积极尝试直播等新销售模式。或许是王自如的现场表现让董明珠印象深刻,2021年王自如正式加入格力,担任不可忽视岗位。
王自如在最新回应和直播中坦言,在格力的收入仅为过去的几分之一。对于“放下创业者身份选取大企业核心岗位”的原因,他表示,希望能在核心企业实际参与重大决策,并借此验证自己对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判断。在他看来,格力抛来的橄榄枝是不可错过的机会,意味着“打一场顶级的比赛”。
据业内人士透露,
其实,当时的王自如关注度并不高,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他已经加入格力。直到2023年在《财经郎眼》节目中,他首次以“格力电器渠道改革项目负责人”身份出现,外界才意识到其身份已经转变。
反过来看,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电视采访也让他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一句“没看过格力工资条”的言论在网络引发热议,有网友翻出罗永浩当年的调侃,质疑其工作能力和实际贡献。
不妨想一想,
与此同时,有声音认为王自如在格力更多承担的是流量角色,其业务成绩难以量化。据《时代财经》报道,2022年3月,格力成立数字化渠道管理部,并由王自如担任数字化渠道改革项目负责人,他主导的“云网批”改革试图整合经销商体系。他在更新视频中回应,这一改革“重塑了从仓储、物流到售后的整个销售体系”。
XM外汇报导:
2022年到2023年,王自如曾前往安徽、江西等地宣讲新模式,但渠道改革意味着减少代理商等中间环节,可能会影响到代理商、经销商的利益。身为空降兵,容易遭受阻力,至于这项改革究竟进行到哪种程度,外界难以获得准确判断。
反过来看,
随着舆论风向转变,王自如一度承受巨大压力。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2024年1月22日,王自如因ZEALER旧案被强制执行3383万元,名下股权被冻结,之后被列入“限高”名单。同年8月,“网传王自如已离职”词条引发关注,但格力方面未有官方回应。
这段时间,王自如在社交平台的更新趋于停滞,个人账号几乎处于沉寂状态。他逐渐远离公众视野,似乎步入了“退网”阶段。
简而言之,
3、再入新赛道:AI创业与信任重建
更重要的是,
经过十五年的起伏,王自如从曾经的测评圈“顶流”逐渐走到了科技行业边缘。此次再次回归公众视野,他比过去多了几分谦逊,自嘲改掉了过去说话爱夹杂英文的毛病,并直言选取AI赛道的原因是“确实来钱快,资源整合也快”。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2年,十年前曾与王自如公开辩论的罗永浩便已创办“细红线科技”,两人再次在新赛道相遇。
通常情况下,
二次创业的王自如面临的局面更加难办。首先,当前AI技术迅速发展、迭代加快,对创业公司的技术实力与行业积累提出了更高要求。王自如本人并非技术出身,过去的经验更多集中在资料制作和传播,而AI这样的高度专业领域,对产品研发和技术执行的门槛远高于数码测评与资料创业。
令人惊讶的是,
或许是考虑到上述困难,王自如在视频中提到,未来想做的第一件事是做AI的资料创业,“用自己讲故事的手艺去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把互联网、AI、实体产业和消费电子等相关领域的见解分享给感兴趣的人群。这意味着,至少在初期,他将主攻资料解读与科普,暂时避开技术研发等高门槛领域,更侧重知识分享、知识变现等方向。
XM外汇快讯:
其次,AI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赛道的高速扩张为王自如的转型供给了可能,他在科技行业积累的人脉和资源有望转化为AI领域的合作机会。另一方面,AI资料、图片和视频等领域的竞争已非常激烈,市场空间也在不断缩小,王自如在这些细分领域面临巨大挑战。
其实,
除了行业竞争与技术挑战,王自如还需要面对“信任重建”的考验。在格力时期,关于他言行的争议一度使其口碑承压,加上过往的债务难点,进一步影响了公众信任。2024年10月,王自如曾在微博回应,已就相关债务申请再审;今年6月8日的直播中,他解释称,部分投资人认为公司价值受损导致其个人出现负债。天眼查显示,截至2025年2月8日,王自如仍有约2879万元未履行金额。
然而,
尽管挑战重重,王自如依然表达了对AI赛道的信心。他在视频中提到,“AI会催生出把所有行业都重做一遍的机会”,也期待能够以自身在多个领域的经验开启新征程。
XM外汇专家观点:
客观来看,这位曾有高光时刻的创业者,如今仍在努力重建个人声誉。虽然复出后,他不忘感谢雷军和董明珠,但二者均未做出回应,或许短期内也不会出现交集。王自如能否凭借自身努力在AI领域重获一席之地,尚待时间检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