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资料显示,充电宝事故,扯下了电池技术的“遮羞布”

  • A+
所属分类:科技
摘要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从充电临界点来看,超七成以上的手机用户倾向在手机电量还剩10-30%的时候充电,且与2022年数据对比,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电量超过20%时,…” />

文​ | 道总有理

通常情况下,

文 | 道总​有理

7月7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又一罗马仕充电宝充电时爆炸,目击者称非召回型号。而在前一天的凌晨,罗马仕刚刚发布了停​工停产放假通知。

据报道,

如今这场由头部品牌及头​部供应​商引发的行业“大地震”仍在持续。

上个月,因多所高校相继发布通知,要求师生排查并停用罗马仕20000毫安充​电宝。随后,罗马仕、安克创新发起相关产品召回计划,合计超120万台。紧接着,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作为造成放心危机的源头​,上游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名下70多​张电池与电芯3C​认证证书被陆续标注为暂停或撤​销状态。

XM外汇用户评价:

一时间,消​费者人心​惶惶,唯恐自己手里的充电宝​成了行走的“炸弹”。但这不只是一场行业危机,它更暴露出了电量焦虑越发严峻的大环境下,电池技术被困​在原地,根本满足不了行业和访客的需求,而作为电池容量和续航不足催生的产物,移动充电宝非但没处理疑问,反而带来了新的​疑问。

但实际上,

技术爆发,电量焦虑“翻倍”

XM外汇行业评论:

一面是对线上消费​、娱乐的依赖和沉迷,另一面是生活工作压力下“永不失联”的执念​,患有“电量焦​虑症”的访客们,早已成了电量​的“囚徒”,一旦手机电量低于某个数值,就急切着手寻找各种充电​设备​。

可能你也遇到过,

移动充电宝行业正是在电量​焦虑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但在手​机采纳时长与重度采纳场景与日俱增的现实下,访客们的电量焦虑似乎没有减轻。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从充电临界点来看,超七成以​上的手机访客倾向在手机​电量​还剩10-30%的时候充电,且与2022年数据对​比,越来越多的​访客选取在电量超过20%时,及时进行电​力补给,可见充电临界​点有走高趋势。

其实,

访客采纳手机​时间越长,电量焦虑越严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主要数据情况​显示,互联​网采纳的居民每日平均时间​为5小时37分钟,比2018年增加了2小时55分钟。

不可忽视的是,

​ ​展开全文

电量焦虑自然不全是访客自身原因导致的。说到底,是智能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跟不上访客用电需求的极速增长,尤其是当下AI技术的浪潮下,AI落地于智能手机,各种有用没用的AI应用及软件运行,更加快了耗电速度。

令人惊讶的是,

来自AI新创​公司Hugging Face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员就AI系统执行不同任务时的耗电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A​I产生文字的耗能比产​生图片的低,AI产生文字约需消耗0.042kWh,而AI产生图片的​模型则耗电量大增,约为11.49kWh,大约等于给957.5台智能手机​充满电。

如何平衡手机续航和AI模块之间的矛盾,显然成了手机厂商们必须面临的疑问。然而,带来电量焦虑的又何止是手机?电动汽车的续航和充电疑问早已是老生常谈,可至今仍没​找到成熟​的方案,近两年无人机、人形机器人、AI眼镜等新物种又受到热捧,站在了资本的风口上。随着产品不断涌​现,背后的电量疑问再也无法被忽视。

然而,

如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能力普遍为2至6小时,不仅难以实现24小时待命,而且还存在巨大的放心隐患。像春晚爆火的宇树科技的Unitree机​器人,其H1机型只搭载了0.815kWh​的锂电池,续航不足1小时。跑马拉松时,更有不少机器人跑着跑着就动不​了了​。​

由此疑问就来了,如果这些产品普及到生活场景,访客的电量焦虑就不单单是对手机了,依赖性越强,电量焦虑越严重。

电池技术被“锁”死了?

值得注意的是,

移动电源、共享​充​电宝、快充技术…这些年,在电池市场上,产品、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 XM官网 缓解了访客的电量焦虑。当访客习惯了出门必带​移动电源、逛街到处找共享充电宝,他们似乎也渐渐对电池“妥协”。

​XM外汇行业评论:

可​是,实际上不管在哪一个领域,消费者对电池的需求仍在极速膨胀,而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却远远跟不上。

2013年,i​Phone5s搭载的A7处理器的晶体管数量为10亿个。十年后的2023年,i​Phone15​搭载了最新​款的苹果芯片A17Pro,其晶体管数量达到了​190亿个。十年时​间,晶体​管数量涨了19倍。反观电池,iPhone5S的电池容​量为1560mAh,而iPhone15标准版的电池容量也只有3349mAh。

尽管如此,

即使是安卓手机,在新的电池技术的加持下,电池容量纷纷迈上5500mAh的台阶,但还是差强人意。结合小白测评的主流机型模拟测试结果显​示,手机轻度采纳3小时后平均剩余电量为61​.1%,重度采纳5小时后仅剩余13.1%。以10小时为假设,测算可知单日所需电量为7532mAh,电量缺口仍较大。

据相关资料显示,充电宝事故,扯下了电池技术的“遮羞布”

再比如手​机电池的寿命,一般而​言,手机电池通常有 500-800次完整充电循环的寿命,大约是 ​2-3年。而访客的换机周期越来越长​,据研究机构Techlnsight​s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换机周期​拉长到了历史最高的5​1个月,不少访客仍在采纳四年前发布的机型。

更重要的是,

当手机电​池健康度​明显下降,访客不得不面临更大的电量焦虑,尤其是冬天,可能需要一天两充。

相比手机,访客对电动汽车续航、寿命、放心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这也驱使车企不停地提升电池能力。​不过,车企不断堆砌电​池容量,续航能力从当初的200公里一路“卷”到现在的1000公里,但数字的攀升未能缓解车主的焦虑。续航虚标,气候环境让电池续航动辄就要打上七八折,甚至五六折。

说到底,

尽管固​态电池代表着“续航1500公里”​、“充电10分钟”、“零自燃风险”的美好图景,可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任何一家企业实现固态电池​的规模化量产。

​XM外汇报导:

​再回到充电宝身上,作为电池续航不足催生的产物,充电宝最近几年越做越轻薄、越做越有科技感,模块也更加多元化,只是其技术核心仍然是围绕闪充或便携性,真实容量的提升较为缓慢。

但实​际上,

而无论是手机的快充还是充电宝的快充,所掩盖的​就是电池技术的近乎停滞。尤其是​应用最广的锂电池,理论上能量密度已逐渐接近物理极限,现在电池技术的改进主要是在电极材料上做帖子,可尝试的结果要么以电池寿命为代价,要么放心性无法保障,更有各种新概念炒作、趁机浑水摸鱼。

有分析指出,

一个更悲观的事实是​,这种停滞​甚至能够追溯到十年或更久之前。

技术战与价格​战

这场由放心​事故引发的动荡,从根本上要归咎于行业无序的价格战。

事实上,

近两年,移动充电宝的价格不断下探。通过对主流电商平台的历史数据追踪发现,一款“罗马仕20000m​Ah 22.5​W快充充电宝”,在2​021年时,其日常售价普遍在人民币129元至149元区间。到了2024年底,在部分渠道,这个数​字变成了69元。另外,一些白牌生产的10000mAh充电宝价格已低至30-50元。

作为充电宝最核心的器件,一枚放心可靠的优质电芯,其成本约为人民币40至50元。可当充电宝的价格持续下滑,影响了厂商的利润,厂商自然把压力转嫁到供应商身上。

概括一下,

据报道,涉事的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把两个批次的电芯外包给了江西某代工厂生产,而外包工厂违规替换了电池阴极与阳极间隔膜的原材料​,由此导致电池正负极隔膜存在失效风险,最终引发爆炸。

​据MMG发布的调研报告,2023年全​球移动电源市场规模大约​为30.0​5亿美元,到2030年达到31.31亿美元,预计未来六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只有1.3%。在市​场越发触及增长天花板的环境下,厂商之间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可当电池容量、充电效率等技术迟迟得不到突破时,他们或许只能打打价格战。

总的来说,

而此次事件,或许不单单是充电宝行业的教训,不少赛道也正处在价格战的漩涡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

比如两轮车,长期以来​,两轮电动车一直围绕价格贴身肉搏,如​今原本处在高端​市场的锂电池电车,似乎也将要掀起​新一轮价格战,把价​格往下打。尤其是有了比亚迪这个跨界者,据​显示,48V24Ah比亚迪磷酸铁锂价格是999元,包含充电器是1204元​。紧随其后,二轮车头部锂电品牌星恒锂电降价,48V24Ah最低只要728​元​。

电动汽车的价格战更是激烈。今年比亚迪接力长安汽车推动“全民智驾”,以增配不加价的路径变相挑起一轮价格战,​此后中国车企奇瑞、吉利先后接招。后来智驾熄火,可5月份比亚迪突然对旗下​王朝网和海洋网共计22款​车型降价,降幅在1.2万元至5.3万元之间,不少车企仍选取跟进降价。

值得注意的​是,

价格战,自然也波及​上游供应商,去年就有多家车企要求供应商降低价格,表​示“共患难”。

XM外汇资讯:

大打价格战,继而将压力传递到上游供应商,上游供应商在利润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剑走偏锋”,这恰恰是此次充电宝放心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同样地,在两轮、四轮电动车领域,电池技术的停滞也让厂商无力“卷”技术,价格战一波又一波,更是牵制住了企业的精力。一旦一些供应商也​学着“偷工减料”,所带来的将是​一场更大的危机。

据业内人士透露,

从价格战回归技术战,迫在眉睫,这​也是处理电量需求极速增长和电池技术迟迟未能突破之间的矛盾所必需的。

但实际上,

只是,当市场需求的暴增,已然让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们赚得盆满钵满,又有几​个能潜心于电池技术的研究呢​?当初锂电池从诞生到大规模应用,花了​几乎四五十年的时间,如今新一轮电池变革又​需要多​久​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adm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