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其实,
一切就像轮回,在智能手机领域短兵相交 11 年后,两个「机会主义者」又都想抓住 AI 的历史机会。
XM外汇认为:
2025 年 6 月 6 日,在网络帐号更名「王自如 AI」之后,王自如发布了一段视频,除了回顾过往的心路历程,也正式宣布其将以 AI 测评 UP 主的身份实行发布材料。尽管视频材料并没有透露具体的细节,只是说了第一件事做 AI 材料创业、第二件事用 AI 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但还是迅速引起中文科技圈的集体关注和讨论。
综上所述,
有人嗤之以鼻,有人高呼「青春回来了」。
图/ B 站
总的来说,
不奇怪,毕竟是机圈知名争议性人物。但不可否认的是,王自如确实称得上国内「手机评测」的标志性人物,甚至从时间和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可用说早期国内手机评测的第一人。当然,王自如至今仍然不俗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实际上也离不开 11 年前的那场「互联网史上第一约架」,还有他的老冤家——罗永浩。
据业内人士透露,
耐人寻味的是,王自如指定了 AI 材料创业,罗永浩指定了 AI 产品创业。
2022 年,罗永浩宣布退出「交个朋友」管理层,同时创立 AR 初创公司细红线科技。但在今年 1 月,雷科技就报道并体验了细红线面向海外推出的首款 AI 产品—— J APP,几乎与此同时,细红线已经在全面裁撤整个硬件团队,随后的春招岗位也均为 AI 和商业化方向。
就像王自如在视频里的「人生复盘」:「诸位所有的成长都来自于趋势的托举,倘若没有大事,诸位所有的努力不值一提。」
图/王自如 AI
容易被误解的是,
罗永浩的王自如,二者其实一直都在追逐时代的机会,从十年前的智能手机到十年后的 AI,王自如依然要做评测人,罗永浩依然在做产品人。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但 11 年前那场「历久弥新」的口水战,还会再次上演吗?
令人惊讶的是,
产品评测十年,没有包治百病的「灵药」
通常情况下,
2025 年的王自如与罗永浩,还远远没到碰头相会的时候,但在 2014 年,他们则曾经在智能手机时代,出演过一场至今仍被科技圈津津乐道的「论战」。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那一年,锤子科技发布了 Smartisan T1,作为罗永浩首款亲自操刀、寄托厚望的手机,正当全网热议时,王自如带领 ZEALER 发布了一期 Smartisan T1 的评测视频,指出了包括屏幕贴合、系统动画、工艺细节在内的多项不足。视频一出,随即引发轩然大波——锤粉怒斥不公,锤子方面直接公开质疑 ZEALER 的评测结论。
很快,科技圈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直播论战。当时,王自如接受罗永浩邀请,双方在优酷进行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直播辩论,围绕 Smartisan T1 是否存在重大设计缺陷、ZEALER 的评测是否专业公正展开交锋。从直播结果来看,罗永浩几乎占据了场内和场外局势的主导权,如同网友评价的:
值得注意的是,
「就像是在训儿子一样。」
反过来看,
图/优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但剥离掉结果,这场论战的焦点,表面上看是技术细节与立场之争,实则也在揭露产品方和评测方的矛盾。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罗永浩在直播中就不断追问「评测的标准」,评测是否遵循了公开透明的流程,是否存在人为夸大缺陷的嫌疑。王自如则试图证明,自己站在消费者体验的角度进行评价,但面对罗永浩带来的「现场反驳」,多次在数据细节、测试方法上陷入被动。
此外,罗永浩还在直播中强烈质疑 ZEALER 的商业模式,指出其获得了雷军顺为资本的投资、与手机厂商有广告合作,存在立场不纯的困扰。尽管王自如反复强调「拿投资不等于丧失独立性」,但比起罗永浩的那句「被包养,就不要谈人格独立!」终究还是少了几分底气。
另一方面,对于罗永浩而言,Smartisan T1 是自己倾注心血打造的首款手机,他更在意其理念、设计初心能否被正确理解;而王自如代表的评测视角,强调的是产品的客观表现和终端体验结果,天然与产品发布方存在张力。本质上,也是「产品愿景」与「终端体验标准」之间的一种碰撞。
简要回顾一下,
图/锤子科技
坦率地讲,这些困扰时至今日也没有被完全化解,「恰厂商饭」依然是产品评测充满争议的一环。但十年过去了,也要看到变化——终端实行理性看待评测材料的「恰饭」,甚至会感谢甲方的合作;评测方也在透明化评测的流程与标准,用诚意打动终端;产品方也更开放地看待合作评测材料,允许更自由的观点。
不说其他媒体和博主,雷科技自身也一直在做产品体验和评测材料,包括硬件和软件产品,也是在 2022 年末首批对 ChatGPT 进行的国内科技媒体。而在过去几年,雷科技在评测上也始终在推进标准化和透明化,比如续航测试模型以及样张对比展示等。
很多人不知道,
简而言之,罗永浩还是罗永浩,王自如也还是王自如,但在那场论战的十年间,评测生态实质上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在现在遇到了一场空前的 AI 应用爆发,不断涌现出新的 AI 产品,还有无数产品实行转向 AI 驱动。
这也是王自如看到的机会——产品的疯狂涌现和变化,但大众终端的注意力终究有限,媒体、博主的 AI(产品)体验和评测自然就有其价值空间。只不过,今天的 AI 评测不仅仍要面对旧的困扰,还有新的困扰。
XM外汇财经新闻:
AI 评测,也要一场新的直播论战?
尽管如此,
从 AI 助手到各种 APP,从 AI 手机、AI PC 再到 AI 耳机、AI 眼镜,太多产品和交互体验都在经历一次「AI 重塑」的过程。这种爆发式「创新」背后,伴随着的还有消费者最典型的一种比较心理:「诸位们都在自卖自夸,但到底哪个最好用?」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然而,AI 的棘手性,决定了评测难度早已今非昔比。甚至可用说,AI 评测,很可能是今天最难标准化的一类评测。关键是大语言模型的原理决定了,模型输出的结果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说,同一款产品、同一类测试提示词,三天前后都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甚至,模型实际存在「降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困扰。
有分析指出,
这还没涉及终端自身的办理习惯和数据,比如 ChatGPT 今年 2 月推出的「记忆」,根据对不同终端的了解和记忆,就可能会输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其实,
图/ OpenAI
与其相反的是,
同时 AI 产业的创业热潮伴随资本高密度涌入,几乎所有头部大模型厂商、AI 公司都在疯狂争抢终端心智。媒体、材料平台也随之迎来了新一轮软广投放高峰,AI 评测材料的商业合作比例水涨船高,终端对评测独立性的担忧也始终存在。
然而,
更何况,AI 评测生态目前还处于「非常早期」阶段,行业在评测流程或标准上并没有形成共识,许多材料创作者和媒体只能在有限的测试能力和经验范围内摸索。这种情况下,评测材料不可避免会出现极端化:或是主观成分过于浓重,缺乏可复查性,容易引发争议;或是过于强调测试分数或榜单排名,容易脱离了实际办理体验,误导终端认知。
在这种背景下,王自如和罗永浩当年的那场论战,可用说殷鉴不远。如果今天有一场针对 AI 产品的直播论战,舆论场的撕裂程度恐怕只会更甚当年。
不妨想一 XM官网 想,
但还是那句老话,办法总比困难多,至少大家可用明确,2025 年的今天,终端对于产品体验和评测材料的需求始终存在,甚至 AI 的棘手性以及层出不穷的新产品,需要更多、更好的评测材料。
事实上,
这背后的价值和机会,不言而喻,正是新一轮 AI 材料创业和评测生态成长的空间所在。王自如在视频甚至直言,做 AI 材料创业是第一件事,核心也是「鉴于这件事确实来钱快,资源整合的也快」,而他想做的第二件事则是希望:
然而,
有机会抵达未来全新的赛场,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用自己的 AI 的产品和技术,去服务产业的数字化升级。
其实,
有机会抵达未来全新的赛场,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用自己的 AI 的产品和技术,去服务产业的数字化升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