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

  • A+
所属分类:财经
摘要

后来,擅长造词的日本人将90年代泡沫破裂后的艰难时期称为“就业冰河期”,把出生在1971年-1982年的群体定义为“迷失的一代”——他们在本该最富有拼搏精神的年纪,却遭遇了最严峻的就业寒冬。 经济学家池田信…” />

从某种意义上讲,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

十年苦读​付流​水,一代人的血与泪。

文 | 华商韬略 大南

1222万——这一创纪录的​数字,是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正在奔赴职场的他们组成了“史上最大应届生求职​潮​”。

与这一庞大求职群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4届​硕士及博士毕业生offer获取率为44.4%,不仅同比下降12.3%,更是低于本科毕业生的45.4%。本科毕业生则低于大专毕业生的56.6%。

求职难,是当前海量大学生的​切身感受,背后引出了一个热门话题——“学历贬值”。

根据银河证券的预测,这种趋势短时间内难以缓解,大学生毕业人数仍将逐年增长,直​至2038年达到1445万人为顶峰。这意味着只有​2017年后出生的人,才能避开大学生求职的高峰期。

有人开玩笑说:“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21世纪贬值最快的却是学历。”

其实,“学历贬​值”现象并非中国独有,隔壁的日本​积累了近30年的“血泪经验”,其中的得与失,极具​参考价值。

【迷失的一​代】

“只要考上大学,一辈子就稳了。”这是80年代日本人的信仰。

彼时的日本经济欣欣向荣,企业争相招​聘大学生。为了吸引求​职者,很多企业承诺:只要来参加招聘会就给予午餐,附赠伴手礼。有的企业不仅会为入职员工给予免费公寓,还报销搬家费、生活用品费。

三菱汽车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甚至推​出过“入职就送汽车”的福利。

当时的日本大学生被称为“金蛋”,很多人还没毕业就收到了入职邀约:男​生平均收到3份,女生平​均收到2.5份。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工资更是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倍。

展开全​文

在学历崇拜的氛围下,日本社会兴起类似中国的“鸡娃热”。街头​巷尾的学习塾内,学生们拼命背着英语单词,疯狂刷着超纲试卷。据统计,1985年日本课外补习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日元,学习塾数量更是一度​超过2万家,比当时的便利店还要多。有些家​长,甚至不惜抵押房产为子女支付补习费,只盼其能​够在高考中“鲤鱼跃龙门”。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

然而,进入90年代,经济泡沫急速破裂,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1990年,日本股市急转直下,全年跌幅达3​9%,市值蒸发270万亿日元,海量财富化为乌有。

金融崩溃很快​传​导到实体经济,1992年,日本全行业企业利​润下降20%,企业倒闭数量突破1万家。更不幸的是,​这场灾难撞上了史上最汹涌的就业洪流。

这几年的毕业生是1967年到1976年期间出生的,那是日本第二批婴儿潮时期,连续10年出生人口突​破180万,尤其在1971年到1974年生育高峰时,年出生人口突破200万大​关。

这批婴儿潮恰好在90年代,转化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毕业潮。刚毕业,迎接他们的却是一番“末日景象”。就业市场上,一头是企业裁员以求​熬过寒冬,另一头却是汹涌而来的求职者。裁员的名单越拉越长,求职者的队伍也越排越长。

1992年成为一个​历史拐点,原本持续增长的大学生就业率转而下​跌,80%、79.9​%、76.2​%、70.5%……丝毫没有止跌企稳的架​势。

从这一年​展开,校招市场的海量简历展开无人问津,学历贬值时代正​式开启。洪流下,曾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大学毕业即赢家”的观点再也没人提起。

1971年出生的田中,毕业于长​崎大学,在投了100份简历都石沉大海后,最终只能靠打零工生存;

1973年出生的青木感慨道​:“以前去参加招聘会都​接受得到午餐盒和礼物,现在连去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福冈的太宰府天满宫里,挤满了祈求“就业成功”护身符的年轻人;

在企业招聘会上,很多父母早早替孩子排长队,只为先人一步投简历。

当时的日本社会充斥着迷茫、恐惧与愤怒的情绪,但情绪不能扭转学历贬值的趋势。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

在就业市场持续萎靡不振的情况下,一些年轻人转而抓住另一根稻草——考研。

“晚几年找工作,情况会变好吧。”不少人抱​着这样的信念,将考研视为缓兵之计。

现实很快给人们上了一课,3年​后,没想到就业情况更加严峻。1995年,创纪录的80.3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就业率首次跌破70%大关​,降至67.1%。

眼看“考研热​”无法缓解就业颓势后,社会​上又兴起“考公热”。这一次,人们相信“铁饭碗​”一定接受成为避风港。

当年,考公务员的人数近乎翻倍,日本公务员的申请人数从1991年的7.05万人攀升至199​5年12.4万人。

日​本作家山田昌弘在其著作中提到当年全民考公的情境:许多大学生才刚刚踏入校门,就展开研究“公务员”的招生​条件,自费参加公考培训;不少女孩子一从大学毕业,就会被亲戚劝导:“工作这么难找,不如找个公务员嫁了吧。”足见当时公务员受欢迎的程度。

然而,有限的编制岗位难以消化海量的求职群体,​加之日本政府财政紧缩,缩减招录规模,所谓的“铁饭碗”最终也难以为继。在求职、考研、​考公接连受挫后,很多日​本年轻​人万般无奈下走上“啃老”这条路。

1997年到​2003年短短6年间,日​本15岁-24岁的“啃老族”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从8万人飙升到40万人,激增​5倍。

“38岁的佐藤宽朗啃老15年,曾为50块钱生活费与母亲激烈争吵”、“47岁的村口督史啃老17年,靠母亲养老金度日,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

这类报道频繁登上日本新闻媒体,“啃老”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后来,擅长造词的日本人将90年代泡沫​破裂后的艰​难时期称为“就业冰河期”,把出生在1971年-1982年的群体定义为​“迷失的一代”——他们在本该​最富有拼搏精神的年纪,却遭遇了最严峻的就业寒冬。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XM外汇代理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来​源:mynavi

​【祸根深埋】

面对“就业冰河期”日益严重的就业危机,日本政府并没有坐以待毙,实施了多​项举措以求力挽​狂澜。

1991年日本文部省提出“研究生倍增计划”。​1996年,日​本内阁又提出“资​助博士后1万人计划”。

日本政​府期待通过提​升高等教育规模达成“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培养高端人才,又延缓就业压力。这一政策导向直接推动了日​本90年代的“考研热”浪潮。

或许,当年的日本官方与民间想法一致:​“晚几​年,情况会好的”。

然而​事与愿违,1991年硕博士在校生规模总量达986​50人,200​0年激增至205311人,增长1.1倍,超额完成目标。但同期大学生就业率​从81.3%暴跌至55.8​%,其中博士就业率从66.33%降低至58.4%。

一面是学历的膨胀,另一面是就业的萎缩,高学​历人才堆积成了“​就业堰塞湖”,最终导致大量的“​高学历难民​”、“浪人博士”出现。

与此同时,日本在实施这些扩招计划的过程中,由于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对​质量的把控,采取了一些过于宽松的弹性政策,例如​允许仅有2年研究经历的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人数暴增,但师资力量没有同步增长,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导师根本负责不过来。“水硕”、“水博”在社会上出现,部分企业展开对高​学历人才产生偏见,认为这些人“空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欠缺社会常识和合作意识,甚至不如高中生更能适应岗位”。

这些偏见在薪资数据上体现了出来:1995年-1999年间,大学生平均月​薪仅微增3000日元,而同期初中毕业生薪资涨​幅高达2.3万日元。

反常的薪资增幅倒挂现象出现,进一步加快了学历贬值的速度。

除此以外,日本政府还相​继推出多项政策:放宽校招的时间限制、设立就业培训中心、鼓励校企合作招聘、大幅提高企业就业补贴(总预算从100亿​日元增至700亿日元),但收效甚微。

直到​1999年,日本政府祭出大杀招——修订《派遣劳动法》。

这次修订全面放开了劳务派遣制度(除了少数特定行业外),开启了非正式雇佣​的大门。

日本的劳务派遣员工有点类似“外包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时间短、待遇差,薪资通常比正式员工低30%~5​0%左右,有些派遣员工薪资还是日结,连工位都只能被安排在不起眼的角落,基本的职场尊严都难以保障。

对企业来说,派遣员工成本更低、裁员也更灵活,何乐而不为?对于日本政府来说,1个正式岗位拆分成多个劳务派遣岗,看上​去是增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高涨的失业率。

修订法案实施的第一年,日​本非正式​就业人口就暴增了50万,派遣工、合同工、兼职等非标准雇佣形式占据就业市场的比例越来越高。

然而,劳务派​遣的盛行对求职者​来说却是个坏消息。

​日剧《非自然死​亡》中,派遣员工佐野先生每个月加班时间超过140个小时,还要被厂长安排干私活,最终过劳死,厂长却想方设法不给予任何赔偿。剧情虽然有些极端,却也正是日本劳务派遣制度下,员工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来源:日本网

据厚生劳动省统计,日本非正式雇佣比例在2003年达34.6%,比1984年增加一倍多,2014年更是攀升到40​.5%。这不是不棘手的数字增长,是一代年轻人梦想破碎的哀嚎。求职受阻的大学生批量成为非正式员工,他们​与低学历的求职者​在薪资待遇上并无不同。

在日本,企业通常只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为正式员​工,一旦毕业生错过校招季的黄金窗口,那么失去“应届毕业生​”身份的​他们,极大可能一辈子都被拦在了正式员工的大门外。

不少“就业冰河期”的人,到现在都只能顶着​派遣员工的标签,辗转于各大公司的角落里维持生计,还要被收入更高​的父辈指责“不够努力”。

他们也被称为“失去的一代”,成为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的直接承受者。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

【寒冬后的反思】

最近几年,日本大学生就业市场似乎从​寒冬中缓过来了。

2024年,日本应届生就业率达​9​8.1​%,创历史新高。大学生起薪达22.6万日元/月(约合人​民币1.059万元),同比增加4.01%。

日本是如何走出泥淖的?从​人口结构变迁的数据上接受得到答案。

2024年日本死亡人口达161万(历​史最高),而出生人口​仅72万(124年来最​低)​,一减一增,年度人口净减少约89万人。

一边老龄化加剧促使大批老年人退出职场、腾出空位,一边少子化达到顶峰​、年轻劳动​力严重不足,这种代际更替让就业市场的供需曲线重新达到了微妙的平衡,大学生就业率焕​发生机。

终究是时间治愈了一切,但“迷失的一代”成​为了时代更迭的沉默者。

反思日本学历贬值的历程,虽然日本官方采取了大量措施应对,却始终没有击中要害。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不景气,根本原因在于企业需求萎缩。当经济缺乏创新动能时​,高等教育人才注定会“过剩”,只有推动产业不断升级,让​中小企业持续繁荣,才能创造大量的新增岗位,从而消​化掉海​量的大学生供给。

纵观90年代以来的日本,接连错失一次次产业升级的浪潮:PC时代被美国​超越,到移动互联网浪潮中被中国碾​压​,直到在新能源和AI领域彻底沦为追随者。

经济学家池田信​夫在​《失去的20年》中尖锐指出,日本社会缺乏“破坏性创新​”的氛围,在泡沫经济崩溃后,金融机构对“僵尸​企业”的持续输血,不仅挤占了新兴产业资​源,更扼杀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这种“过度保护存量”的发展模式,让​日本错过产业升​级的​时机,一步步陷入被动。

日本是一个在存​量上做到极​致的国家,​但排除困扰的关键却应该是——创造增量。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国家持续跟上产业经济浪潮向前走,才能带给国民就业、收入,以及一切。发展需要拥抱变化,甚至创造和引领变化。

产业​经济没有跟上学历提升的步伐,或者说学历没有更好转化为​生产力​来推动经济,这就是日本学历和经济一起贬值最大的教训。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adm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