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XM外汇认为:
出品|搜狐科技
可能你也遇到过,
作者|汉雨棣
XM外汇用户评价:
编辑|杨锦
必须指出的是,
2025年的618异常冷清。随着“满减”和“凑单”的退出,年中购物节的主角已经不是电商,而是“价保”和“性价比”。
简而言之,
京东忙着晚会,淘宝“跨店满减”取消得静悄悄,拼多多则压根没兴趣“演出”;抖音系电商仍然没有找到新的头部主播。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在巨头们的沉寂中,原本平静的唯品会却联合奢品登了几次热搜,“999元抢Burberry、Gucci低至2.7折,Coach击穿0.9折,成功引爆了新中产女性与年轻母亲群体,Coach甚至刷新了该品牌在平台上近三年来的最高日销记录。”
可能你也遇到过,
但从财报数据来看,2024年全年,唯品会营收同比下滑4%,GMV则基本与2023年持平。在市场容量见顶的电商年份里,唯品会显得尤为微妙。它没有流量爆款,没有使用者狂热,也没能像抖音一样一夜翻红。
反过来看,
这恰恰反映出“垂直电商”的生存现状——不再被资本宠爱,但也没有被彻底清除。
不可忽视的是,
唯品会不是孤例。苏宁靠着庞大的线下家电渠道还在苟延残喘,但缘于前几年资金链危机和频繁的高层震荡,品牌前路也已蒙灰。发发奇更像是家居领域的“唯品会”,走清库存、重运营、低价高服务的路线,在部分使用者群体中仍保有粘性。蘑菇街则因错过短视频直播的风口,逐渐从“网红女装平台”变成边缘存在,基本退出主流平台竞争。
很多人不知道,
消费者是现实的。她们允许放弃大促的红包盖楼,但不能接受“买贵了”的“货不对板”的体验。在“拼多多化”的趋势下,谁还能在价格与品质之间找到平衡点,谁就有一丝喘息空间。
有分析指出,
痛点
容易被误解的是,
连续四季度营利双降,不只是唯品会的困扰
根据唯品会最新财报,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63亿元,同比减少4.7%;净利润同比下降11.5%。这已是公司连续第四个季度营收利润双降。
活跃使用者和订单数量的持续减少是唯品会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2024年全年,其活跃使用者总数为8470万,较上一年下滑3.09%;订单总数为7.575亿,同比下降6.75%。
进入2025年 XM外汇开户 第一季度,颓势并没有缓解:活跃使用者数同比减少4.2%,环比下滑幅度达9.13%;订单量同比减少6.3%。与此同时,GMV也显现出疲态,同比微幅下滑0.11%。
这种下滑源于双重挤压:一方面,淘宝、京东等综合平台在服饰品类持续加码,通过大促节点压缩唯品会的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小红书、抖音等资料平台以"短视频、直播、资料社区"等资料模式抢占了更加下沉的市场与更加年轻的心智。
据业内人士透露,
另一方面,电商环境整体承压,即使是巨头的财报中,增速也非常疲乏。低速增长已经成为财报的关键词。
总的来说,
以2025年第一季度为例,阿里巴巴总收入2364.54亿元,同比仅增长7%,其核心业务淘天集团增长乏力,公司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来聚焦主业。京东2024年其营收增速仅为6.8%。拼多多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25年第一季度增速明显放缓;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7%。快手电商方面,GMV 从 2024 Q1 的约 28% 飞快回落至 2024 Q2 的 15%,并持续低位运行。
反过来看,
有分析师向搜狐科技表示,这并不是综合电商或垂直电商本身的困扰。而是整个消费环境与市场容量面临的共同困扰。
从某种意义上讲,
路径
XM外汇行业评论:
垂直电商的三条发展路径
可能你也遇到过,
资深电商分析师、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向搜狐科技分析称,各国垂直电商的发展,基本上有三条路径。
简而言之,
首先,是非标品的差异化。
不妨想一想,
过去十年,淘宝等大平台像流水线一样将电商的标准流程固化成了“低价+标品+物流时效”的胜负逻辑。而唯品会这样靠“卖尾货起家”的平台,之以致能活到现在它踩在了非标品这条“缝隙市场”上。
在这类“非标”品类中,缘于款式多、风格杂、更新快,使用者对价格敏感但对品质要求也高,而唯品会长期主打的“品牌尾货+低价直邮+顺丰发货”,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这种“性价比”标签。虽然SKU不够丰富,但对于主流女性使用者来说,胜在稳定、不踩雷、体验闭环。
据业内人士透露,
有消费者向搜狐科技表示,自己已经是唯品会十年的使用者了,同品牌在唯品会上有特价,价格会更优惠一点,而不同品牌差不多价位的衣服质量也要比其他平台更好,同时还是顺丰发货。总体体验感不错。
XM外汇认为:
还有使用者向搜狐科技直言,唯品会的质量比淘宝和抖音好多了,“淘宝抖音女装货不对版,买10件得退9件”,但唯品会的退货率没有这么高。”
同样在这条赛道里的还有得物。凭借“正品+潮流”在小众球鞋市场中杀出重围。服饰品类细分且种类繁多,消费者的购物并非基于标准化品类的价格维度,而是基于款式等诸多维度。这是其得以存活的根本原因。
通常情况下,
第二种模式是线上与线下结合。苏宁、发发奇等都是这种模式。
然而,
苏宁的路线就是典型:家电品类在线上虽然价格透明,但安装、售后、讲解、选品体验仍依赖线下。虽然苏宁现在因债务困扰战略收缩,但它曾一度主打“到店提货+在线预定”的组合模式,其最大资产是线下网点的密度和专业性。
概括一下,
发发奇在家居赛道也走类似路线。它聚焦中高端进口家具,靠线下展厅体验+线上引流销售,覆盖大量对定制化、场景化有高需求的家庭客户。在家具这种典型“低频高价长决策”的品类中,线下触点就是信任基石。
庄帅分析称,在当下的地租环境中,线下扩店的成本或许要高于线上的广告费用。阿里巴巴2025财年第一季度的市场和销售费用高达361.79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的15.3%,并且仍在稳步增长。京东2025年第一季度的营销费用达到1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9%。
当线上流量越来越贵,能在线下“稳住心智”的平台,反而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
尽管如此,
相比平台调性或线下服务,第三种路径则更硬核:做自有品牌或供应链整合,掌握商品源头。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唯品会并不是“品牌制造商”,但它也在供应链上做了深耕。一方面,依赖与品牌之间的“尾货分销协议”,以量换价,甚至为品牌分担清库存压力;另一方面,也着手尝试与部分品牌做定制款或联名商品,这些货只有在唯品会渠道能买到,相当于“准自有商品”。
来自XM外汇官网:
也有使用者向搜狐科技吐槽称,“唯品会用了好多年了,会员都充了几次了。但是中途也卸载过。主要原因价格波动太大了,有时候在保价期就降价,但是大家也不会买了东西后就天天进去看一眼降价没有吧。还是就是同一个产品,换链接低价上架,然后诸位买的那个链接点进去就是下架或者没货了。”
据报道,
这在非标品电商中是个很典型的困扰——SKU多、库存管理难,平台需要不断通过切链接清库存,但使用者感知就是“套路深”。
XM外汇财经新闻:
为了防止此类库存积压困扰,Shein的“小单快反”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垂直电商商家的通用方法:分析消费数据趋势,反向驱动品牌设计和备货。
XM外汇报导:
相较之下,蘑菇街没能守住这条路。其自有品牌体系薄弱,供应链能力也不强,在直播电商崛起时未能构建壁垒,最终在货源控制上失去话语权。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生机
和巨头竞争,不如成为“外包服务商”?
在这三种情况外,垂直电商依然有一条现实的生存路径:与平台合作,而不是硬碰硬地抢市场。
XM外汇专家观点:
这一点在“标品电商”的覆灭中表现得最明显。聚美优品曾经靠化妆品起家,但最终在京东、淘宝重金砸入标品赛道后迅速失速。原因很容易——在标品市场里,大平台的议价能力、流量转化、使用者心智占有率都是碾压级别。
有业内人士向搜狐科技举例称,“诸位是京东彩妆采购,去找欧莱雅谈货量,是10个亿起步;聚美只能谈5000万,那谁拿到的货更好更便宜?结果很清楚。”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而非标品则天然地避开了这种困境。出于“非标准化”的特性,消费者会在意服装的款式、颜色、品牌调性,甚至拍摄图的质感。一旦对某平台产生了信任,就不容易被“算法介绍”拿捏。这也是蘑菇街虽然边缘化,但依然有残余使用者基础的核心原因。
请记住,
这也就意味着,垂直电商所在的非标品领域,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分散和灵活的市场,巨头平台很难做到完全的“虹吸”。无数品牌在分流使用者,无数商品每天在变动,没有稳定标准,也没有绝对霸主。庄帅举例称,“有哪一个女装品牌能像iPhone一样占据60%的市场份额?就算是国内头部品牌也不过个位数。”
简要回顾一下,
对京东等巨头平台而言,深耕非标赛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24年京东加10亿元用于全面布局服饰品类,但这些举措并未显著提升其在服饰市场的竞争力。京东服饰的使用者心智并没有建立,其流量“底盘”品类是高客单价低频次的3C和家电品类,从低频品类向高频的服饰品类拓展难度较大,其在服饰领域的市场份额和使用者粘性提升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某种意义上讲,
面临这种困境,巨头电商要么高投入招采销团队、控库存、做资料,成本太高;要么与垂直电商合作,用供应链“外包”的形式处理困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今天的唯品会、苏宁等与京东之间的关系被称为“竞合”:京东是唯品会股东之一,双方在供应链上有深度合作。
由此看来,垂直电商的未来不是要替代综合平台,而是要嵌入它们的体系中,成为“平台看不上、但又需要”的供应链骨架。
很多人不知道,
从更根本的角度讲,垂直电商没有“终局”,缘于它依赖的非标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永远在变化的市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